[:zh][藝管活動]作為當代戲曲的一種變體:奇巧胡撇仔之旅[:]

[:zh]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跨域專題講座在10月7日下午15:00,於管理大樓T308教室開講。本週系共為奇巧劇團團長兼戲劇總監—劉建幗老師所主講,以介紹「鞍馬天狗」等多部作品為開頭,與同學們分享劇團經營與演出製作的種種經歷。
.
經營劇團等相似的藝文團體,通常需要對其有很大的熱情、初衷。劉建幗老師從小生長在戲曲的環境,別人家的小孩手中可能是抱著洋娃娃,而她把玩的不是「刀槍劍匹」就是馬鞭等舞台道具。戲曲、表演就像空氣一般,充斥在她生活的每一角落;看戲、聽戲更像是植入她的腦中般,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間接讓她日後對戲曲相關演出產生熱忱與興趣。
.
「奇巧劇場」是由劉建幗老師與劉建華老師一同創辦。在此期間發現許多人,因為害怕看不懂戲曲內容而不敢接觸戲曲文化。因此在創立劇團時,她們開始構想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消除一般人對傳統戲曲的敬畏心;並引起大眾興趣,讓平常比較少接觸戲曲領域的人們,能願意嘗試走進劇場裡看戲。
.
歌仔戲的演變是從沒有舞台的「落地掃時期」為開端,逐漸發展到「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以及現在常見的「劇場舞臺歌仔戲」。劉建幗老師表示,最早的戲曲文化並沒有現在所看到的多樣,大多都是以演唱為主,角色、劇情較為簡單。跟京劇等劇種吸收不同的元素、形式後,才逐漸發展成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戲曲文化。
.
劉建幗老師分享奇巧劇團的製作以「多元融合、創新戲曲、跨劇種、跨形式」做為演出特色,並向同學說明戲曲演員是如何分析角色個性、肢體動作,進而達到完整詮釋角色的效果;另外,也向同學們展示「生、旦、淨、丑」這四種的不同角色的演出型態。
.
劉建幗老師提到戲曲劇種的類別,除了台灣常見的「歌仔戲」外,也有「京劇、黃梅戲、崑曲、豫劇、客家戲」等。各劇種基本上都以同一套戲曲的基本架構,差別就在各地語言、唱腔等習慣不同,也會有所差異,比如:豫劇是以河南話為戲曲語言、京劇是用運白,現今流行的崑生文化則是以「女扮男裝」來做演出。
.
劉建幗老師調侃團隊在初期籌備的過程十分地克難,從宣傳海報到服裝設計等道具都需團隊親手製作。一個新創的劇團,在「沒有經驗、經費」的情況下,該如何去挑戰未來須面對的窘境?劉建幗老師將親身經歷分享給在座同學,希望同學們能在講座結束後自我反思,並吸收講座內容,充實戲曲文化等藝文相關知識。
.
(照片由藝管系系學會攝影部長詹貞蘭提供,新聞稿由藝管一甲葉羽容、藝管二甲李羽函共同撰寫,責任編輯:藝管二甲李羽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