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管活動] 藝旅拓新:吉隆坡國家劇院、又見馬六甲劇院、雙威大學、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

20190820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藝旅拓新,來到了第六天,今日首站來到了—吉隆坡國家劇院Istana Budaya,在建造完的當下是名列全球十佳精美劇院,擁有許多先進的設備。
.
吉隆坡國家劇院主建築根據馬來傳統房屋而建造,設計成檳榔葉形狀,並按功能分區。而國家劇院的logo是一種花—sireh junjung,象徵尊貴,也代表drama、music、dance。
.
吉隆坡國家劇院的常駐團分三種:常駐藝人、國家管弦樂、馬來西亞傳統樂團。管理人員幾乎都是馬來人。國家劇院總共有兩個劇場,一個是banggung sari,另一個是lambang sari。banggung sari是大劇場,是指定馬來西亞設計師設計的,主要的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座位總數1413席;lambang sari是黑盒子劇場,較少使用。
.
吉隆坡國家劇院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因為宗教關係,進劇場有些穿著要注意,禁穿無袖衣服、圓領衣服、破洞褲。也特別為了我們準備馬拉西亞個種族傳統衣著體驗與國家劇院舞蹈團舞蹈表演,使大家更深入馬來西亞文化
.
結束在吉隆坡的行程我們來到位於赤道上的麻六甲,也是藝旅拓新最後一個行程,「又見馬六甲劇院」是由永大集團大老闆為推廣及貢獻自己的家鄉所建造的劇院,此劇院外觀由藍白兩色所組成的,其象徵著純潔與永恆。而劇場內最大的特色是有360度旋轉觀眾席,共2007席,以及5種不同功能的舞台,舞台圓周全長153米、直徑52米、最高15米。
.
而我們觀看的劇目為印象系列《又見馬六甲》70分鐘、160位演員,演出從1400年跨越600年麻六甲歷史,從發現馬六甲到鄭和下西洋、馬來傳統風箏,透過歌曲、舞蹈與佈景實景演出當地感人故事,而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與族群,同句台詞會用馬來文、中文、英文3種語言說明,並且融合傳統與當代舞蹈呈現。在技術方面演出時觀眾席總共會轉七圈,以及水柱、水霧、升降舞台、立體光雕投射等,讓觀眾們身歷其境且在視覺上帶來震撼效果。(撰寫:曾俞方、羅元敏)
.
20190819是國際交流的第五天,我們參訪了一間大學及兩家劇場,分別是雙威大學(Sunway University)、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The Kuala Lumpur Performing Arts Centre)及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Damansara Performing Arts Centre)。
.
雙威大學是馬來西亞高等教育評級制度(SETARA)中獲得五級最優秀教學獎。而帶領我們介紹此大學是由一位來自砂拉越——黃俊豪主任(Wong Chun Howe),為我們講解及介紹雙威大學的各種設備及課程內容。此學校可容納9000人而現已8000人左右。黃主任也跟很耐心的解答了我們很多團隊合作上的問題。他讓我們瞭解到「當一個藝術管理者,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與定位,你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管理者,更不是商人,而是藝術管理者。必須清楚知道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及貢獻是甚麼?再將自己的強項做的更好」。「價值」這兩個字一直重複性的表達出作為藝術管理者必須要知道的事情,這對我們也是個非常大的發想。
.
後來,我們來到了KLPAC。此劇院一開始是由一對夫妻所經營的第一個劇院——Faridah Merican (行政總監)和 Joe Hasham(藝術總監)。而在2003年因為洪水的淹沒,徹底摧毀了演員工作室的地下建築群,因此才會有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klpac)的誕生。此劇院有分成三個劇院,大劇院和兩個實驗劇場(分別一大一小)。最大的劇院可容納504人,是屬於鏡框式舞台,而觀眾席的椅子分別有各種不同顏色的椅子,主要是表達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概念及心理學中所說的視錯覺(主要是帶給演員觀眾席有種多人的感覺)。
.
實驗劇場分別為200人及100人左右的觀眾席,而這三個劇院都有個特點,就是在第一排觀眾席與舞台是同一層的,因此可與演員近距離接觸。他們除了提供場地,也有自己的團隊,並且也做了不少教育推廣的活動。比方開工作室或建立一些青年孩子對藝術的喜愛。這一對夫妻在建造劇場已有15年了,但在教育推廣中已做了30年。而Faridah曾被問說何時才退休?而她不猶豫的回答說:“只要我還活著,都會為藝術貢獻到底!”,而她今年已經80歲了。
.
最後,我們來到DPAC。所建造的劇場,不是為了要蓋劇場而蓋,而是因為利用商店的多餘空間而建造的。今年已經第六年了!而此劇場分為小劇場及實驗劇場。小劇場可容納350人,而實驗劇場可容納120人。為我們介紹此劇場的是由他們的經理陳先生介紹。而從他口中可以得知到馬來西亞的藝術其實很多元也很有特色,但由於政府的不支持,所有的資金都來自於大公司或支持藝術的財主而來,並不是政府沒錢,而是在總總的條款及局限上,帶給許多創作人及一些團隊沒辦法跟著條規走,而且拿政府錢還必須賣免費的票。因此很多團隊及創作人寧願選擇自己開創尋找資源,也不願意找政府資助,不但不支持還不段性的騷擾及侷限。
.
整個活動下來,我們也見識到了國際視野上的思維與台灣思維不一樣。在不同的國家也會面領著不同的問題。而在馬來西亞一直沒辦法改變及解決的問題都關乎在政治上。所以有很多的團隊及創作人,但是卻在尋找資源上都是靠自己及一些捐款,才能獲得資金。(撰寫:嚴禮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