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管報報】藝管系邀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談「劇場如何非正式」

來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的王孟超執行長日前(11/7)現身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簡稱藝管系),在「劇場如何非正式」講座中分享關於北藝中心的建成與願景。尤其藝管系全系師生剛從北藝中心參訪歸來,對於北藝中心的設計印象深刻,這座與城市空間緊密結合的展演場地,期待未來能匯聚更多能量,蓬勃藝術產業。

剛從新加坡遠赴歸來的王孟超執行長以牛仔造型出場,用著輕鬆詼諧的方式介紹起北藝中心一開始的構思,先是從選擇地區開始說起,執行長以台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例,前者蓋在富人區,而後者則在原址為兵營的位置重建,二者在過去的歷史與情感聯結上,都與大眾過於遙遠,而北藝中心蓋在士林夜市的旁邊,一可享受士林地區自帶的人流、二代表親民、有所有人都可以進場看戲的意喻,讓劇場可以做的表現更多元化。

執行長更進一步提到當Rem Koolhaas來台時,剛好就是到隔壁的士林夜市看到關東煮分隔式的滷鍋而發想出來既能分隔又能合而為一的建築設計,也是如此獨特的眼光讓大劇院和藍盒子不只是單獨的兩個劇場,還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大劇場」,容納人數最多2550人,而台灣的劇場都是座位數2000人左右的大劇院,或是200人左右的小劇院,較少可容納400~800人的中型劇院,因此北藝中心也在設計中納入了席次數量的考量。

除了外型與內部的設計,王孟超執行長在沿路的路標的設計上也有小巧思,省去了繁複的文字解釋,大大的自創圖標淺顯易懂且有特色,搭配上貫穿整個場館的Panton646藍,感覺高科技卻不冷漠,更充滿了人文理性的態度。

王孟超執行長分享的不只是設計北藝中心所花費的苦心,更帶領我們應走進大眾內心而創造啟發的可能,學生們更可以明白應怎麼從民眾的視角出發、一起進入戲院,在策劃節目與經營場館時,能學習更多思考如何貼近大眾的概念。

藝管系丁亦真主任表示,隨著表演環境的多元化,比如觀眾接觸藝文活動有其生命週期,場館在營造各類型的觀眾(目標客群)的組合時,需要明白觀展、欣賞演出的文化中,與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執行長提到外國的表演者常驚訝於劇院裡較為年輕的面孔,頭髮還不是白的,但這也意謂著壯世代*的人口也是場館該經營的觀眾,而的確有其需要性,談樂齡生活的多元化,主題不該只有長照,而是該兼顧其它的需求,這也是需要一起努力的可見的末來。

(文字撰寫:藝管二甲黃妙語,編輯:周姿利老師)

*壯世代:指台灣嬰兒潮世代的三、四、五年級生,希望取代「老人」、「銀髮族」等負面字眼,企圖改變各界對高齡者的負面標籤。象徵他們「壯闊的心靈」勇於「跨出規則,重啟人生」